中条山之战连载之八 第二章 “六六战役”第二节 古老的城镇
第二节古老的城镇
战端一开,玉石俱焚。
平陆县城位于黄河北岸,与河南省陕县隔河相望。创建于金代兴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历经金元明清到民国共722年,占地千亩,建筑宏伟壮观。县城分为内城和外廓门。内城有南北东三座城门。南城门上书“虞芮质成”,北门书“太伯至德”,东门上书“傅说故里”。外廓门有5座,东书名曰砥柱,南书通津,北书分云,西南书让田,东北书会川。城内的主建筑县衙门大院,有谯楼、大门、二门、正堂、六院和皂隶房。学宫有尊经阁、明伦堂、圣楼、戟门、仪门、圣楼、修业斋、东西庑、启圣祠、文昌祠等甚为高雅。祠庙有关帝庙、城隍庙、魁星楼、大观楼、药王庙、先农坛、社稷坛、文昌台、马王庙等很是宏伟。外廓西南一里有“风雷云雨山川城隍”,北一里余有“吴太伯庙”和“八腊庙”,西南角金鸡堡上有“关羽乡思庙”、东有“历坛”和“陆公祠”等。城内居民三百多户,商铺百余家,两千多人,加上附近村庄居民,共计有4000多口人。城内有县立第一高小、女子学校、医院及医药门店。
太阳镇,又名店头街、太阳渡,兴建于辽金时代。当街是官道直通县城。大街一条,南北走向,街中有一条小水沟隔开,沟西由南到北有9个居民胡同,沟东有3大居民胡同。古镇中有关帝庙、禹王庙、马王庙,大街南有祖师庙,街正中有乾隆皇帝为杜翰林之妹建的功德石牌坊,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驰名商号有恭合兴、泰和店、义半泰、煤油公司、三盛源、段生恒等20余家,饭铺12家,还有面行、药材店、杂货店、、棉花店、盐店等20余家。每天有周村摊贩来此交易,还有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货运牲口车辆,热闹非凡。渡口有船数十只,每天来回摆渡十余次。有两所学堂,一为高小,一为女校。
茅津渡是陕县左侧、平陆境内、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它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茅津渡历史悠久,据记载从西汉王朝起,太阳县的治所就建在茅津渡的东侧,并依渡口建镇。到唐宋时期,太阳县的治所移驻茅津镇。历经东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金兴定的经营,建筑规模宏大。茅津渡镇,简称茅津镇,占地百余亩,有耕地8000余亩。有坚固城墙围护,城内主要建筑有治所、衙门、书馆、学院。东西十字大街,大街两旁店铺密布,街面房屋整洁。建于公元前190年的大禹庙,建于明万历年的龙王庙、岱王庙、三皇庙、柴王庙、送子观音庙等12座古庙,根据地脉和佛道理论以及当地信仰排列有序。每庙占地五亩左右,砖木结构,宏伟壮观,各具特色,总体大气磅礴。庙内金身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日香客游客络绎不绝。茅津渡有渡船十余只,包括货运船和花船,每日过往客人、车辆、物资甚多。每船每日摆渡十余次或日夜不停,一片繁荣景象。茅津渡镇的宏伟建筑和文化,是千百年来当地人们智慧和财富的凝结。茅津渡是黄河沿线少有的大渡口,茅津渡镇常住农工商户1139户,5000余口人,分别住在3街17巷。南北大街有商铺400余家,摊贩近百家。每逢集日,往来客商和当地居民入市交易,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影响河东和豫陕一带。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船工、搬运工和手工业。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有数百户,其余多数户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当时,县级机构进驻的有稽私局、随行局、船捐局、赁津局、票局、盐道税馆、工商会馆、书学院、县立第3高小等。
目前的战争,将摧毁以上城镇,或将之夷为平地,或实行掏心术,把文化建筑摘除殆尽。这是中条山沿线数十个文化重镇遭受共同厄运的缩影。自古以来,战争就是摧毁已有的文化,打击所在国人民的信心,颠覆固有的道德传统。战争犯罪的残暴,不仅仅消灭无辜百姓的肉体,还使受害国的人民遭受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的双重痛苦,这些罪行使践踏他国的士兵们战后也羞于启齿。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男女连说话走路都有不成文的的规定。突然有一天,大街之上,公然赤身裸体地躺着一个年轻的光滑洁白的女尸,头向一面侧着,脑后披撒着黑色的长发,丰满的乳房,扁平的小腹,两条臂膀和两条腿呈大字形张开,雪白圆润的大腿间三角形的黑色阴毛下方敞然亮出女性的阴道。这一幅令人目瞠口呆的情景,称为乱世之征。这是一个徽记,是一个标志。是战乱的徽记,是道德颠覆的标志,预示着旧的统治已经结束,新的主宰者已经降临。这是一种黑色的美之恐怖,谁见到她,谁就严重地感受到生命不稳定的威胁。在中国,有史以来外来侵略者最善于制造这个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