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之战连载之五 第一章 血战永济 第四节 永济城血战
第四节永济城血战
这里的地势是,南面一列山脉东西走向,黄河南北走向。这山脉实际上就是中条山的最西段,山脉结束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山下是一个个山包,最近处是土山包,高处是石心山包,一个个直到山顶,郁郁葱葱。万固寺在山下的一个低矮的山包上,尧王台紧靠它的东侧,是一个倾斜的山坡,西姚温是一个村庄,在万固寺北再往西4公里的地方。从万固寺西北直到5公里外的普救寺,地势平坦。普救寺就建在一个一二十米高的低矮的山包上。再往西是黄河岸边,地势低一些。永济县城——蒲州城就依河而筑,它已经由原西北军旧部警备1旅第1团(未编入31军团,属蒋鼎文部)布防驻守,临时由独立第46旅旅长孔从洲指挥。自从5月下旬从日军手中收复该城,城内因遭蹂躏,人烟稀少。守军进驻以后,因战情紧急,已将4个城门中的东北南3门用土壅塞。西门瓮城有往北开的一个门洞,往西留有供出入的台阶小道。城外陆地上有一周铁丝网,并有宽而且深的护城河,内有河水环绕,形成障碍来阻挡敌军。
蒲州城周长号称“九里三”,城中有鼓楼,四门皆有瓮城,城墙高10米,以砖砌筑,箭垛相属,望之俨然。这要是在刀箭时代,肯定是一座严城。此城以南、北门连线为界,西半城外围在黄河水中不用设防。东面虽剩2千多米需布防,但守军仅用500人来守城,兵力显得十分薄弱。警备1旅第1团团长张剑平绕城一周,仔细观察城内城外的地形,命令将指挥部设在南城门瓮城内第2个门洞里边,并与团附秦颂仁、上尉书记兼临时侦探队长陈洁生等进驻指挥部。同时,秘调一个警卫班看护在西城门瓮城内的五艘小船,每艘船上都拴着手榴弹,随时准备炸毁,除有张团长的命令外,任何人不得靠近。城内的布防是这样的:2营营长邓祥云带2营4连和3营9连防守东门,4连守东门南段、9连守东门北段,张建平的1排在最南端,蔡逸民的2排居中,最北端为步炮连阵地;团附刘天照(河南嵩山人)带2营5连守北门及以东;其它部队随团部守南门及以东,并作为预备部队,重机枪配属于各步兵连。
13日下午,孔从洲在普救寺对守城军官作了战前动员。邓祥云在全营干部会上动员时也说:“咱们的任务是死守永济,与阵地共存亡,永济在我们在,永济亡我们亡。”战士们写了家书。
蒲州古城危如垒卵,正是末伏时节,一清早,闷热的空气和压城的战云使人喘不过气来。
8月15日,作为第1道防线的177师被日军突破,第二天,第2道防线孔从洲的独立46旅大海壕防线被突破,15日已有日军绕过守军的第2道防线,到达蒲州城下。
8月17日黎明,日军主力继占领西姚温、尧王台之后,又占领了蒲州城东面的峨嵋垣,31军团已全部转移中条山区和从蒲州到风陵渡的狭长地带,坚守南同蒲铁路,防御日军向风陵渡进犯。这时,日军见守军主力已经撤离,满以为蒲州城守军早已吓破了胆,城必然是空的。有1个日军中队4路纵队,便以入城式的雄壮气魄,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唰唰唰地行进到东门外,不料,守军突然以轻、重火力密集扫射,这个中队被全部歼灭。
日军反应挺快,午12时左右,2000多名日军,又是坦克、又是大炮,气势汹汹的从城东五六里的峨嵋垣蜂拥而下。2时左右,先是飞机在城上空盘旋,后是骑兵冲到城下又折返,然后,23门大炮从垣上居高临下,以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向城内轰击,3架飞机从空中配合作战,一时弹如雨下,轰轰隆隆的爆炸声惊天动地,撼人心魄,硝烟弥漫,城内的掩体全部被炮火摧毁,东城墙上的箭垛几乎毁尽,不少战士伤亡。炮火刚停,日军就将蒲州城三面团团围定,嗷嗷叫着向城垣扑来。
守城的将士早已各就各位,每人屁股下面压一箱手榴弹。邓祥云鼓励大家说:“我们这回要准备做最大的牺牲。”就在日军开始冲来的时候,守城官兵冒死奋起还击。机枪、步枪,如雨的子弹射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连续打退了日军两次进攻。
——4连2排一姓徐的安徽籍战士,子弹打光了,一箱手榴弹也扔完了,便与冲上城垛的日本兵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牙咬,直到鲜血流尽……
——9连4班长冯俊杰(陕西陇县人),奉命死守东门城楼,全班战士先后壮烈牺牲,自己负伤不能站立,顽强地把手榴弹收拢到身旁杀敌,毙敌10余人,最后怀抱7枚手榴弹,从城墙上跳下,炸死日军多人,炸坏坦克一辆。
——约4点半,城内的预备队全用上了,团部的后勤人员也冲上去了,伙夫老李一着急,把菜刀往腰里一别,摸了一条炸弹袋,好,里边还有四颗手榴弹,又手提三颗手榴弹,同最后一班预备队向杀场冲去,三颗手榴弹扔出去,投第四颗时却发现是白萝卜,往袋子里边一看,都是萝卜,搜寻四周再也找不到一颗手榴弹,无奈便把白萝卜一个个狠狠地扔了出去,“给你个萝卜菜!”“给你个土豆菜!”“给你个黄瓜菜!”“给你个茄子菜!”吓得敌人一次次连忙爬下,最后他往腰里一摸挥舞菜刀猛地扑向敌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况愈来愈烈。排长耿青山、王有才、担架排长王振帮、上尉副官焦文杰、4连长冯民安、5连长王继纯先后阵亡,9连长丁文英身负重伤……
邓祥云是一个敢冲敢拼,智勇双全的营长,哪里战事吃紧,他就到哪里指挥。当守城官兵遭受重大伤亡,兵力不济,火力不足的时候,日军开始踩在坦克上从缺口处搭人梯爬墙,邓祥云一面督促剩余官兵奋力御敌,一面率营部10余人,伏在城墙一个缺口处,亲掷手榴弹三箱,使日军遭受极大杀伤。
下午,日军把打击重点放在东北角守军的的迫击炮阵地,并把大炮排列起来,集中火力轰击城墙,东北城墙被击毁数处,北城墙被飞机炸塌数丈。日军见缺口打开,遂即放射烟幕弹,掩护步兵行动。日军用汽车装运沙袋、棉花包,填平城外护城河。
守城官兵在城内百姓的配合下,乘日军接近缺口,炮击暂停的空档,迅速用装土的麻包、布袋,封住缺口,同时用迫击炮和手榴弹打击日军,阻敌前进。十多回合的苦战,打得日军陈尸护城河中。
黄昏,守军迫击炮弹打完,官兵死伤无数,战斗力趋弱。日军在烟幕的掩护之下爬上了城墙缺口,城内又发现潜藏于天主教堂内的日本兵开始配合城外进攻,用机枪在钟楼之上向四面扫射。团附刘天照督率所属,在北城与日军拼搏,寡不敌众,大部官兵壮烈殉国,望见日军冲进城内,刘团附光着膀子,圆睁怒目,高呼死拼至最后一息。
此时,蒲州城眼看将要失守,有人劝说邓祥云让大家撤退,邓祥云却一心要“死守永济”,提起枪喊了声“跟我来”,便带着邓俊生等战士朝缺口冲去。刚过东城门,邓俊生只喊了声“小心”,只听“哒哒哒”敌人的一梭子子弹射向邓祥云,36岁的邓祥云为抗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邓俊生此时悲愤至极,向邓营长默哀后,便乘着黄昏带剩余官兵突围。
东城守军把电话打到团部,中校团附秦颂仁悄悄告诉团长张剑平:“祥云阵亡了!”指挥部内顿时被撼动,张团长挥了一下手,大家迅即撤离。日军攻进城内,敌我双方展开了巷战,守军边打边向西门撤退。官兵们宁死不当俘虏,对岸过来的渡船用完后,不管懂不懂水性,争相跳进黄河,有不少官兵被大河卷去。
第31军团的这次永济防御战,前后经过20余日,守军各部伤亡官兵大约1000余人。永济战役的规模并不算大,日军有3000人,守军有1万多人,但是日军的综合战力发挥得很好,结果出现了以少攻多的局面。原因是,作为地方武警改编的部队,首次参加野战,缺乏实战经验。从全局来讲,日军若有500人,对177师来说也许是小菜一碟,但要是有5000人,对全体17路军来说,就会被反制。从此日军开始不间断地实施各种规模进攻,反复试探,以攻代守,为以后彻底解决中条山问题摸熟了地形,训练了部队,培植了势力,积累了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