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之战连载之三 第一章 血战永济 第二节 临危受命
第二节临危受命
这时,38军奉命升格为31军团,孙蔚如任军团长,军团部在永济(今芮城)六官村。第31军团渡河初期,在作战上仍归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指挥。改编完成以后,蒋委员长命令,孙蔚如率领第31军团的在陕部队渡过黄河,到晋南的中条山抗战,坚守中条山,掩护黄河之安全,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渡过黄河右岸(即南岸、西岸)。另外还命令在晋东南抗日的第17师(师长赵寿山)、第177师529旅开赴中条山归队。原属孙蔚如部的王峻警备1旅,留陕西守护河防,改归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指挥,从此警1旅从38军分离出去。过河不久,蒋委员长电令第31军团改归洛阳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
1938年夏,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部从渑池过黄河,于垣曲莘庄村设立前敌指挥部。7月7日,垣曲县城被日军占领,卫的司令部由垣曲县移驻平陆县太寨村,垣曲称为东线司令部,太寨称为西线。8月14日,在太寨接待了第18集团军朱德总司令。垣曲县城收复后,司令部又搬回莘庄。
太寨村在外来人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呢?处于丛山之中,偏僻而闭塞,只有狭窄的小路与外面相通。有人口三四百人,全部是瓦房,有两三个院落是大户人家的建筑,大门及墙头青砖雕花,木制门窗雕镂讲究。不长的街道,北面的房屋面街,南面的房屋背街。周边小村子,男人绝少外出,女人高髻小脚,齐膝的大襟上,镶嵌着很宽的花边。上年纪的老年男人,冬季头戴毡帽,身穿长棉袍,袖手蹲坐墙下晒太阳。不论男女,一律是大裆裤。服装颜色以黑色居多。民风古朴诚实。
当时整个中条山,除了县城和官道旁大的村镇,都是以上的情况。个别垣面黄土土质好的区域,以窑洞为主。一般树木茂密之处就是一个村庄。数百年的村落附近,有上百年历史的庙宇和舞台,田野上散落着断碣残碑。居民中,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原住民,有近年落户的山东河南逃难来的难民。以汉族为主,也有个别回族村落。人们和谐相处,过着恬静的农耕生活。山东的人明明是好心给人家说话,倒让人觉得他占了便宜,如介绍自己时说:“我是山东的大爷”。河南人和当地人说来说去说不清楚,让人听了笑得肚子疼。河南人说:“我问那是啥,你说那是啥(蛇sha),我说那是长虫,你还说那是啥(蛇sha)!”河南人还笑话当地人:“把奶叫成娘(nue),把筐叫成厝(cuo)。”当地人也互相取笑,平陆人笑称芮城人是“鬼”,夏县人是“二八一毛八”,平陆、夏县、垣曲结合部的笑话顺口溜,用家庭妇女的口吻:“娃他舅,你来啦,鞋脱了,坐炕上,馍掰着,菜掇着,今年没别一些索。核桃空,枣生虫,柿疙瘩,没晒成。”这一带十分穷困,但对客人却十分热情,鸡蛋浇ð?eth;浢妫ü嵌讯牙细咭淮蟛耄酝甑谝煌耄偕系诙耄蘼燮陡欢颊庋惹榈萌萌耸懿涣恕\浅恰⑵铰浇岷喜康男笆悄且淮吮冉狭哓摹?腿巳チ怂堑募遥钦诔苑梗阄士腿耍骸俺粤寺穑俊薄懊挥小!薄澳愫煤盟党粤嗣挥小!薄罢娴拿挥校俊薄澳愫煤盟担粤司退党粤耍灰骷佟!薄俺粤顺粤恕!薄翱矗揖椭滥愠粤耍卑芽腿似枚亲犹鄹傻裳郏诒呱喜皇歉鑫丁3悦嫣跻彩侵蝗每腿顺砸煌耄?碗就是面汤加馍馍。婚丧嫁娶十里不同俗,差别很微妙,需要留心观察,进门问俗,入乡随俗。
8月上旬,在31军团立足未稳之际,大批日军已集结运城、解县,企图一举突破黄河防线,进犯陕西。驻运城的日军20师团77联队配有炮兵4个中队,坦克3个中队,装甲车10余辆,和1个飞行编队,陆空共1个旅团的兵力。飞机10余架每日不停在中条山沿河一带侦察。
孙蔚如先找孔从洲谈话,他说:“我想让你来指挥保卫永济东原,借你们年轻人的胆气,给日寇一个教训。你看怎么样?”孔从洲回答:“可是我太年轻,没经过大的战阵。”“我军过河以来,大小十几战,日本人都没有占得了便宜。看来我军士气可用。你别怕,大胆按你的安排来做,真要调不动,你给我说。这样一来对你是个历练,二来是掂掂日本人的斤两,对以后作战有好处。你要做好长期守卫的准备,不能让敌人占领永济和蒲州城,最低限度要保住风陵渡。你看这仗怎么打?”“守永济的关键在外围,一是中条山各隘口和东原,这条防线是最重要的,要把敌人主要力量消耗在这第一条防线上。万一顶不住,可以把敌人放进来打,对敌人形成夹击。蒲州城是个守卫要点,具有象征意义,蒲州城在永济在,蒲州城失永济丢。一旦在城下作战,各部队就要形成合力,把敌人一举消灭在蒲州城下。”“好,就这样打!”
孙蔚如召集177师、独立46旅、独立47旅旅长以上军官会议,安排保卫永济事宜。孙蔚如命令:独立46旅集结在蒲州城东花园村一带,加速在尧王台至蒲州城间构筑工事,准备固守河防;独立47旅集结在栲栳镇一带,准备在解县、虞乡、永济以北地区对敌游击,如敌大部南犯,即攻击腹背,以协我守军作战;教导团沿南同蒲铁路向南布防在蒲州韩阳、合、风陵渡一带;96军的177师沿中条山北在虞乡、王官峪、水峪、解峪、直岭,二十里岭守备;在各隘口山险,构筑工事,以备对日长期作战,并对解县、虞乡、永济铁路线派出警戒。
这教导团可非同一般,团长李振西也不是泛泛之辈。1937年在山西旧关,第一战把狂妄的日军从一条山谷里撵了出去,斩获甚多。教导团守旧关时,3000人的部队,到最后只剩下不到200人,还是伤的伤,残的残。这是一支不计损失、敢于碰硬、勇于牺牲的部队。
为了配合31军团的抗日行动,留守陕西河防的原警备1旅王峻旅长奉命派遣警1旅第1团一部,团部直属炮兵连、通讯排、担架排,以及邓祥云的第2营、马生辉的第3营的第8第9两个连,共约800余人,由团长张剑平带领,也已由大庆关渡河,守备永济县城,任务是“死守永济”。
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负责守卫东原防线,也就是山下无险可守的冲积河岸这一段。
孔从洲,1906年10月2日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镇,原名孔从周,字郁文。父辈为其取名字于《论语》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一句。孔从洲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5岁高小毕业后,考入长安民主中学。在这里,他只读了一年书,就因家庭衰败而失学。1924年,孔从洲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后来,他考入了西北军杨虎城部队开办的教导队,从此,成了一名职业军人。
西安事变时,30岁的孔从洲是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和西安城防司令。事变当天夜里,孔从洲的任务是将国民党嫡系部队包围,3小时后,这些武装有的被消灭,有的被控制。他在事变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日军没有能过得了潼关,更没有登上陕西大地。错,日军在38年初,曾一度占领蒲州城对面的大庆关,作为滩头阵地和桥头堡。孔从洲旅当时负责守卫这一段,他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经过缜密侦查,用炮火猛轰大庆关日军,部队一个猛冲,把日军守卫部队赶进了黄河。
守永济的核心是守永济城。177师守的中条山要隘和独立46旅守的东原防线基本上是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也可以,但必须有相应的指挥机制,击尾首至,击首尾至,击中首尾俱至。独立47旅在外围和教导团在后方,它们是机动部队。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又云:“必攻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昔,敌不知其所攻。”作战方案应该是,第1道防线突破后,原第1道防线守卫部队应立即转为牵制部队,配合守城;守城部队的西水门是安全撤离通道,应该在死守到最后时刻掩护守城首长撤离。永济城即将丢失时,外围大部队要有序掩护撤退,这才是最佳的打法。当然,17路军不可能这样打。这牵涉到对全局的洞察,作战方案的制订和指挥权限。
孔从洲以一介旅长的身份,仅仅能有效地指挥自己的46旅和临时指挥张剑平团,再有就是巧妙地调动曾属于17师的老部队,再下来只能搬孙蔚如来压致别人,这在指挥系统上就有一点乱。兵法云:“将者,智、勇、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