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之战连载之一 引子
中条山之战
(纪实文学)
靳平凡
我来了
我来加一滴赤血
加一颗火热的心
不是中条缺不了我
是我与中条相依为命
——佚名
引子
“我命令——‘中原会战’作战方案生效——攻击开始!”
1941年5月7日下午7时正,在北京城内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正在话筒前下达消灭中条山国民党中央军的进攻命令,他一面看着打开的金怀表,一面对着话筒威严地一字一顿地喊着。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朽,他可真的拥有生杀予夺的莫大权柄!随着一声令下,顿时,数百里中条山前各色信号弹划破天空,大炮伴着后坐力喷出一朵朵白烟,山上硝烟弥漫,数百架飞机飞向战区上空,或轰炸军事目标,或向阵地俯冲扫射,哪怕是黄河上的一艘船,乡间路上的一辆马车都不放过,这是天黑前唯一的飞行波次。日军地面部队以联队为单位,不分路径,遇坡爬坡,见沟钻沟。士兵们头戴钢盔把枪都横放在背上,前面的人回过头往上拽,后面的人使劲往前推,稍遇沟坎,前边的士兵便蹲下来让后边的人踩着上,士兵们像发疯了一样一个劲的朝前冲。进攻队伍满山上扬起一溜溜尘土,山下的老百姓都从屋子里跑出来聚到村前,看着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瞠口呆,吓得心惊胆颤,都在说,呦,日本人打仗是这样的打法,只见日本人的队形就像黄色的蚰蜒,一条一条直往山头上拱,看架势想趁天黑拿下东山头。日本人是从哪哒冒出来的,怎么就有这么多?
祖祖辈辈居住黄土高坡,世世代代背靠中条大山,年年月月黄河在门前流过,时时刻刻不忘汉唐宋明。
故事发生在中条山,山长500里,高百仞。母山太行,邻山吕梁、王屋、太华,母水黄河,四周支水涑、汾、济、泾、渭、洛。按三皇五帝传说,有黄帝战蚩尤之处,是尧舜禹的发祥老窝。东西南北乘龙附骥的有绛、夏、解、蒲、芮、虞等故国旧州。春秋战国先归于晋,裂土为魏,后首统于秦。这秦虽说也受封于周天子,是个后到的伯爵公国,但终究是开化稍晚,有近戎狄之嫌,中原人士心中总是不服。于是后世总说是汉人、唐人,不肯说是秦人,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骨子里的正统思想使然。有诗为证: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个跨度是五千年,在这历朝历代中,有金辽西夏,还有元清,不管你曾经多么强大,也不管你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都把你打入东夷西狄,北戎南蛮,总是熟化较晚的民族。大汉总能把别人同化,少数族统治者也总是一上来就打压汉人,但最后统统都得变,进来的民族,留下他的祖业,并入大家庭,统称为中华民族。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有意见。比如,沙俄压迫大清,在北边割去了那么多领土,那都是人家满清的祖业,大家还是骂他软弱无能,丧权辱国。中条山在历史上曾被很多外来民族统治,是民族融合最剧烈的地方,宋辽金时期属于金。所以说,对外来侵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中条山是一座怎样的山,一位陕军将军是这样描述的,他说:“中条山是山西省南部沿黄河北岸的一座山,你问中条山的名字是咋叫的?因往西老远处有华山,往东去又接着太行山,它就在两座山中间,所以就叫个中条山。可别小看了这座山,它是天工用鬼斧神功为黄河砌出的一道天然防线。咱占着它,日本人就拿中原大地河南洛阳、河西潼关、西安和大西北没办法,同时它还往下雄视着晋南和豫西、豫北。眼下中日双方都想占它呢。这座山是东北—西南走向,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到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就像个红萝卜,东头粗西头细,全长大概340里,东头宽100多里,西头只有二三十里。山体高有几十丈,北坡虽陡但还是能爬上去,南坡虽一面缓坡但以台地和沟壑为主。山的北面是80里运城盐池和撂展展的低洼平地,南面是深兜兜的黄河谷地。平陆张店以东的山上树木繁茂,山上走兽有豹、麝、獾、兔,飞禽有野鸡。溪水中有螃蟹。山上野味有木耳、许瓜瓜、猕猴桃,药草应有尽有,还有漆树,灌木丛漫山遍野,密不透风。往夏县泗交方向还有一片几十里方圆的原始森林,据说中国北边只有这么一片了。垣曲山上有猴群、水中有娃娃鱼。传说中条山北是尧舜禹的故乡,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在此建都。民间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仙姑麻姑都是这座山上的神仙。”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了全中国人民一致对外的空前团结局面。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乱如牛毛。蒋介石虽然名义上是国家领袖,但除了中央军系列,各地军阀都对其存有二心,蒋也不把他们当自己人看待。共产党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敌人,对控制国家有野心,他不得不防。国难当头,国情却是这样的烂,这样的国家怎样统领,这样的军队怎么指挥,也确实挺难为他的。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人以燎原之势,很快占领整个华北。全中国人民在很短的时间内,站到一个旗子下面,不分党派,不分地域山头,统统听命于蒋委员长,蒋委员长从来没有这么威风过。日本人对此也感到惊讶,怎么对手一夜之间变得强大起来。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看到日军要占他的地盘了,自己的力量不够,他也懂得变通,懂得借势借力。先是去请共产党,帮他发动群众,接下来又搬中央军,替他挡日本人。
1937年9月,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又沿长城向西,以图占领太原。中国军队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忻口战役总指挥由第2战区前敌总司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忻口会战历时近20天,歼敌2万余人。它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国民党军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
中条山区虽位于山西省境内,但此时却既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是阎锡山阎长官的第2战区辖区。驻守这里的是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1939年后,直接听命于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调遣。
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日军侵占山西后,自1938年以来曾13次围攻中条山,但就是拿不下来。
1938年初,日军已占领运城,并想占领风陵渡、茅津渡,威胁豫西、陕东南。在此之前,中条山地区的抗日鼓动工作如火如荼,大批在外地就学的知识青年返乡,宋哲元29军和李家钰47军的驻扎,阎锡山牺公会的宣传,刚组建的地方武装普遍登记在编,共产党也在吸收大量的抗日青年去延安学习,使历来封闭的晋南地区一下子热闹时髦起来。墙壁上到处刷写着抗日大标语。随着日本侵略军的占领,各种势力骤然激活,土匪汉奸也粉墨登场,这里成了五彩纷呈的大舞台。人人喊抗日,天天忙抗日,究竟谁去真正抗日;个个敬英雄,年年说英雄,到底哪来实际英雄。东夷偷天换日后,谁敢大声说个不字!
咱暂不说1945年5月7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怎么指挥打中条山这一段,先看看17路军1940年10月前是怎么保中条山的。